(3)澳大利亞的流域水生態系統健康評價
澳大利亞有長期的河流評價歷史,初期河流評價主要借助于兩種方法:定性的河流狀況描述和河流物化參數監測。河流評價工作在維多利亞州、昆士蘭州、新南威爾士州都有所開展,但各州的河流評價方法各不相同。為了建立全國統一的流域水生態系統健康評價方法,澳大利亞聯邦政府于1992 年開展了“國家河流健康計劃”(National River Health Program,NRHP) 項目,用于監測和評價澳大利亞河流的生態狀況,評價現行水管理政策及實踐的有效性,并為管理決策提供更全面的生態學及水文學數據。NRHP 項目的首要任務就是制訂一套標準的河流生物調查與評價技術規范,因此 NRHP技術咨詢組提出了快速生物評價協議,而后這套生物評價方法逐漸得到優化。NRHP 項目還建立了可用于澳大利亞全國河流健康評價的AUSRIVAS這是NRHP項目在英國RIVPACS 的基礎上針對澳大利亞河流而開發的,并利用相同的法原理運用到魚類和著生藻類上,而后發展了“河流魚類預測與分類計劃”和“硅藻預測與分類系統”。
澳大利亞聯邦政府于2005 年啟動了“澳大利亞水資源項目”(Australian WateResources,AWR),這是一項為提升澳大利亞水體質量標準所開展的重要項目,其中河流健康評價是重要的研究內容。AWR 建立了一套“全國河流與濕地健康評價體系(Framework for Assessment of River and Wetland Health,FARWH),主要從河流物理形態水質、水生生物、水文干擾、邊緣區、流域干擾6 個方面進行綜合評價。該評價體系中所有指標都進行標準化處理,以0表示河流嚴重退化,1 表示河流未受到干擾。這一河流健康評價系統在維多利亞州和塔斯馬尼亞州進行了應用示范。到2011 年,FARWH經歷了4次完善,已經可以用于全國及州等不同尺度的河流健康評價工作并引入了溪流狀況指數 (index of stream condition,ISC)。ISC 由澳大利亞自然資源和環境部提出,采用河流水文學、形態特征、河岸帶狀況、水質及水生生物 5 個方面的指標,綜合評價河流健康狀況,并對長期的河流管理和恢復中管理干預的有效性進行評價,其結果有助于確定河流恢復的目標,評估河流恢復的有效性,從而引導河流管理的可持續發展。
澳大利亞每個流域都開展了各自的水體健康評價工作。墨累-達令流域是澳大利亞東部一個重要的流域,墨累-達令流域管理局(Murray-Darling Basin Authority,MDBA)開展了“河流可持續性核算”(Sustainable Rivers Audit,SRA)項目。SRA實質上是十分復雜的河流水生態系統健康評價,由獨立的河流可持續性核算組 (Independent SustainableRivers Audit Group,ISRAG)定期報告,包括墨累-達令流域的23 條河流的生態健康狀況2008 年,MDBA 完成了該流域第一輪水生態系統健康評價。這次評價是以魚類、大型底棲動物和水文3個方面要素構成的綜合評價。2008 ~2010年,MDBA又開展了第二輪的SRA,并在河流生態系統健康評價體系方面有所改進,形成了包括魚類、大型底棲動物、植物、物理形態和水文五要素的綜合評價體系。第二輪的 SRA使用了2004~2010年收集的水生生物數據和1998~2009 年收集的水文數據,在結果方面顯然比第一輪的SRA更能為MDBA 提供必要的管理支持。2011-2013 年,MDBA又收集了更多的水生生物調查數據,其中包括雨季的數據,這為開展第三輪 SRA 提供了更多的數據可以更好地反映河流生態系統自然變化的情況。在監測方面,MDBA 自1978 年以來對墨累-達令河及其支流實施了長期的水體理化指標的周、月、季度監測,部分點位還開展了水生生物監測,包括大型底棲動物和浮游植物。其中,大型底棲動物每年春季和秋季各監測一次,由墨累-達令淡水研究中心負責完成并提供生態質量報告結果。
澳大利亞各州在水生態系統健康評價方面也開展了很多工作,以昆士蘭州為例,除了聯邦政府啟動的FARWH,昆士蘭州還開展了“溪流與河口評價項目”(Stream and EstuaAssessment Program,SEAP)(1994 年)、“淡水生態系統健康監測項目”(Ecosystem HealtiMonitoring Program-Freshwater,EHMP)(2002 年)、“湖泊環境與生態系統健康監測項目(The Lakes Environmental and Ecosystem Health Monitoring Program, LEEHMP)(2005 年)“昆士蘭墨累-達令區委會監測項目” (Queensland Murray- Darling Committee CommunityMonitoring Program,QMDCCMP)(2006 年)、“艾爾湖流域河流健康評價項目”(Lake EyrBasin River Health Assessment,LEBRHA)(2011 年)等。SEAP 所使用的評價方法較為靈活,各地區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使用不同的評價指標,也可參照利用其他項目中所使用的方法和指標。EHMP 利用理化參數、營養鹽、生態系統過程、大型底棲動物和魚類建立了區域性的綜合評價體系。LEEHMP 針對湖泊生態系統特點使用了水質、浮游藻類、感官反應、降水與溫度變化等指標,識別了自然湖泊生態系統的變化與健康狀況。QMDCCMP 所使用的評價體系相對簡單,只包括基本水體理化指標和大型底棲動物。LEBRHA 的評價體系則包括魚類、鳥類、植物、物理生境、水質和水文等要素,在不同流域尺度上每5 年和每 10 年分別開展一次河流健康評價。
南非水利和森林部(Department of Water Affairs and Forest,DWAF)于1994 年發起了“河流健康計劃”(River Health Programme,RHP),該計劃選用河流大型底棲動物、魚類河岸植被、生境完整性、水質、水文、形態等河流生境狀況作為河流健康的評價指標,提供了可廣泛用于河流生物監測的框架。南非還針對河口底棲生物提出了 EHI (estuarine health index),即用生物健康指數、水質指標及美學健康指數來綜合評估河口健康狀況(Copper,1994)。此外,南非的快速生物監測計劃也發展了“生境綜合評價系統” (Integrated Habitat Assessment System,IHAS),系統中涵蓋了與生境相關的大型底棲動物底泥、水化學指標及河流物理條件。
參考來源:張遠等著. 中國重點流域水生態系統健康評價[M]. 北京:科學出版社,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