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vs欧洲vs美洲的赛事预测,娇乳欲女H奶汁翘,狠狠躁日日躁夜夜躁2022麻豆,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玩弄少妇人妻中文字幕

書籍分享 | 中國重點流域水生態系統健康評價—2
作者:來源:發布時間:2024-09-20瀏覽量:888

第一章 流域水生態系統健康評價研究概況

1.1 國外流域水生態系統健康評價的主要進展

 社會、經濟和河流環境的和諧與可持續發展已成為全球的一個熱點,很多國家都嘗試去尋找一些既可維持河流生態服務功能又可修復受損系統的方法,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國家有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和南非。

1.2美國的流域水生態健康評價

美國《清潔水法》的目標之一就是要保護河流物理、化學和生物完整性。

 美國政府層面上執行了“健康流域項目” (Healthy Watersheds Program)以保護水生態系統。其中,流域水生態系統健康綜合評價是該項目的重要內容之一,這是一個建立在流域景觀況、棲息地、水文、地貌、水質、生物狀況和脆弱性等不同生態評價要素基礎上的綜合評價體系。在國家層面上美國政府制訂的相關評價體系包括“流域生態狀況評價框架”“流域恢復潛力評價框架”“人類活動干擾對棲息地影響評價框架”等,這些都為了解水生態系統健康狀況提供了基礎。

在州層面每個州又建立了各自的流域水生態系統健康評價框架。每個州在評價體系中都將水生生物作為核心考慮的內容。以明尼蘇達州和弗吉尼亞州為例,前者從水生生物、聯通性、地理形態、水文和水質五方面建立了流域水生態系統健康評價框架,后者則從景觀格局、水生生物、棲息地、地理形態、水源保護區等方面進行了流域水生態系統健康評價。美國最初采用的河流生物評價采樣方法是相對簡單的指示生物法和單一指數法。這些方法采用的參數較少,每個生物參數只對特定干擾的反應敏感,單獨的參數只能對一定范圍的干擾有響應,并不能準確和完整地反映出整個水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況

20 世紀80年代,Karr (1981)提出了由 12個量度指標組成的IBI指數,包括物種豐度、營養成分、指示種類別(耐污種及非耐污種)、個體數量、疾病情況等。具體采用的指標需要根據監測水體的特定情況進行取舍。IBI方法已被應用于著生藻類、浮游生物、大型底棲動物、魚類、大型水生植物等相關評價研究中。美國政府為了統一水生生物評價標準,于 1989年提出了旨在為全國水質管理提供基礎水生生物數據的快速生物監測協議 (RapidBioassessment Protocols,RBPs),經過近10年的發展和完善,美國環境保護署 (UnitedStat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U.SEPA)于1999 年推出新版的RBPs,給出新的快速生物監測協議。該協議提供了溪流或可涉水河流著生藻類、大型底棲動物、魚類的監測及評價方法。基于此U.S.EPA 組織各州在2004 ~2005 開展“涉水溪流評價項目(Wadeable Streams Assessment,WSA),這是第一次將此技術方法應用于實踐。此后,為了對大江大河等不可涉水河流進行統一的水生生物調查與評價U.S.EPA于2006 年制訂了《不可涉水河流生物評價手冊》。2008~2009 年,美國將溪流健康評價與大江大河健康評價進行了合并,統一為“國家河流與溪流評價項目”(National Rivers and Streams Assessment,NRSA)。目前已經完成了第二期的河流評價 (2013 ~2014 年) 工作。除了河流之外,美國還制訂了《國家湖泊評的野外工作手冊》,并分別于 2007 年、2012 年和 2017 年開展了“全國湖泊評價(National Lakes Assessment,NLA) 工作。

1.3英國及歐盟的流域水生態系統健康評價

20世紀70 年代初,英國河流管理者為了解河流健康狀況制訂了為期4 年的“水生生物監測計劃”,主要針對河流中大型底棲動物開展調查與評價。從 1990 年起,英國環境署為科學評價水體狀況,建立包括水化學、水生生物、營養鹽和美學感官等要素的評價方法體系 (General Quality Assessment,GQA)。其中,GQA 體系中關注的水生生物主要是大型底棲動物,這些工作加之 70 年代初開展的河流監測為后續基于大型底棲動物建立RIVPACS模型的評價方法提供數據基礎。GQA體系將水體健康狀況分為6個等級,在英國環境署的提倡下一直到2009 年還在應用,但目前已統一采用歐盟 WFD的5級評價體系。

英國關注河流健康狀況的一個重要舉措是“河流生境調查” (River Habitat SurveyRHS),即通過調查景信息、河道數據、沉積物特征、植被類型、河岸侵蝕、河岸帶特征以及土地利用等指標來評價河流生境的自然特征和質量,并判斷河流生境現狀與純自然狀態之間的差距(Ravenet al,1998)。RHS 項目是20世紀90年代由英國國家河流管理局組織的,并在 1994 年出版了第一版的 RHS 評價方法,而后又在 1995 年、1996 年1997 年、2003 年分別公布了4 個版本的 RHS 評價方法。RHS 在20 多年中逐漸完善,不但被歐洲河流水文地貌評價技術規范編制組和歐盟 STAR 項目所采納,同時也被 WFD作為固定評價方法之一而應用。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評價實踐是 1998 年提出的英國“河流保護評價系統”(System forEvaluating Rivers for Conversation,SERCON),該評價系統通過調查評價 35個屬性數據構成的六大恢復標準(即自然多樣性、天然性、代表性、稀有性、物種豐度及特殊特征)來確定英國河流保護價值 (Boon et al,1998)。SERCON于1998 年啟動了第一期項目,隨后在2002 年吸納了 RHS 后啟動了第二期項目。該評價系統已經成為一種廣泛運用于英國河流健康狀況評價的技術方法。

2000年歐盟出臺了 WFD,要求各成員國在2015年實現地表水體達到“良好化學與生態狀態”,成員國根據各自情況制訂具體辦法。在明確了目標之后需要界定水體狀態WFD 規定了對地表水體的監測主要是針對河流、湖泊、過渡性水域和沿海水域。其中河流與湖泊是主要的淡水水體,通過測定特定生物的、水文地貌的和物理化學的質量要素條件,來反映水體的健康狀況。河流生物要素以水生植物、底棲動物、魚類為主,湖泊生物要素則增加了浮游植物的評價要素;河流水文地貌要素以水文狀況(流量、水流動力學)、河流連續性、形態條件(深度與寬度變化、河床結構與底質、河岸帶結構) 為主;湖泊水文地貌要素則以湖泊形態條件和水文狀況為主;河流化學要素主要考慮熱量條件氧平衡條件、鹽度、酸化狀況、營養條件、特定污染物等,湖泊化學要素則增加了透明度指標。WFD規定成員國必須監測生物質量要素條件的參數指標,綜合使用多重度量指數來對水體進行生態狀況分類,并規定了5 個水體生態等級的劃分標準。

 參考來源:張遠等著. 中國重點流域水生態系統健康評價[M]. 北京:科學出版社, 2019.